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文学
文学

少数民族书面文学——少数民族小说

发布时间:2017-09-05

少数民族小说最早可追溯至12世纪藏族寓言小说《猴鸟故事》,迄今有900余年历史。在中国各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并未从一开始便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它跟随在诗歌、宗教文学、史传文学之后姗姗来迟,且发展缓慢,直至清代以后,才在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展芳姿,与汉族文学小说繁盛期遥相呼应,产生了一批较具影响的作家作品。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刀喀夏仲·才仁旺阶的《勋努达美》,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申在孝的《春香传》,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纳斯鲁丁·拉勃胡兹的《先知传》,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沈从文的《边城》,阿来的《尘埃落定》,张承志的《心灵史》,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李凖的《黄河东流去》等。尤其是旷世杰作《红楼梦》,将我国古典小说推向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以老舍为代表的市民小说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抒情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曹雪芹与《红楼梦》曹雪芹(1715—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所著《红楼梦》为少数民族古代杰出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曾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及衰的过程,全面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小说透露出满族的传统意识,最突出的便是与众不同的女性观,贾宝玉那句“女清男浊”名言中,与男子相对应的,不是“女人”,而是“女儿”,这与满族重小姑习俗密切相关。满族有重内亲习俗,所以林黛玉才得以寄居外祖母家,薛姨妈带着儿子女儿长期借住姐夫家,尤二姐、尤三姐、李纹、李绮等,先后都靠内亲关系进入贾府。而且当凤姐生病时,作为亲戚的薛宝钗居然有资格管理贾府的家政大事,这在汉族家庭中是不可想象的。《红楼梦》自问世后,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刀喀夏仲·才仁旺阶与《勋努达美》刀喀夏仲·才仁旺阶(1697—1764年),拉萨北部达垄人。所著《勋努达美》又名《青年达美的故事》,为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年轻英俊、文武全才的勋努达美王子与秀丽聪慧、心地善良的益雯玛公主之间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歌颂勋努达美和益雯玛为争取美满婚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揭露包办婚姻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种种痛苦。小说后半部明显受佛教文化影响,转入对佛教教义的宣扬。勋努达美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人物,文才、武艺、品德、仪表诸方面无不尽善尽美,他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不愿随意发动战争,对俘虏施行人道主义,为战争杀戮而深自忏悔,是一个理想“贤君”的形象。小说采用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伯玛体裁,偈颂与散文相间,散韵合一,有说有唱。语言则使用了只在上层学者中流行的“年阿体”书面语,深奥古朴,艰涩难懂。

  老舍(1899—1966年),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以小说和戏剧闻名,小说又以长篇著称,与茅盾、巴金齐名。著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话剧多部,其中《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享誉国内外文坛。《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30年代军阀统治下的北平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由个人奋斗、挣扎到幻灭的悲苦命运,暴露社会的黑暗与衰败,揭示生命在城市畸形文明里的挣扎。《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组成,描写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市民的生活、抗争及心态,对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深刻反思,揭露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茶馆》通过北京一个茶馆50年的历史变迁,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一生的坎坷际遇及汇聚于茶馆的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沉浮,形象地反映了戊戌变法、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动荡和广大民众生活的艰辛。剧作打破一人一事为主线的传统结构模式,塑造了一大批活灵活现的人物,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主题,被誉为“老舍式的戏剧结构”。老舍作品颇多北平民俗和景物描绘,善于运用北平市民口语,并对之进行提炼和艺术加工,形成鲜活、凝练、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沈从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笔名休芸芸、小兵、璇若、上官碧、甲辰、懋林等。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以小说闻名,其中尤以中短篇著称,题材内容呈现为两大类:一类用写实笔调表现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如《绅士的太太》、《某夫妇》、《有学问的人》、《八骏图》、《大小阮》等。一类用抒情笔墨描写湘西村野间耕夫船户的淳朴人性,如《边城》、《柏子》、《三三》、《牛》、《长河》、《萧萧》、《丈夫》、《月下小景》、《龙珠》等。其中,以描写湘西村野间耕夫船户淳朴人性的小说最具影响,中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小说以20世纪初湘西酉水流域小城茶峒为背景,通过撑渡船夫外孙女翠翠与船总之子天保、傩送之间悱恻的爱情故事,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展现秀丽的自然风光、古朴自在的生活风习、淳朴豪爽的人性。而迷人的翠翠形象,便是这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的化身。

  李凖(1928—2000年),姓木华梨,河南孟津县人,蒙古族小说家、剧作家。1953年发表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因率先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土改后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形象地表明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理念而一举成名。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电影《老兵新传》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牧马人》获第五届“金鸡奖”和第六届“百花奖”,《高山下的花环》(合作)获第七届“金鸡奖”和第八届“百花奖”。《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遏制日寇西进,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安徽、江苏3省44县,1000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黄泛区人民从1938—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反映旧中国农民的坎坷命运,揭示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阿来(1959—),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人,藏族。著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月光里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空山》、《格萨尔王》,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阿来在当代少数民族长篇小说乃至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迄今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首位获得此项文学大奖的藏族作者。《尘埃落定》被誉为是一部展现浓郁民族风情和土司制浪漫神秘的诗化小说,一部以诗为史的具有单纯性、传奇性和混沌性的真正史诗。小说描写遥远美丽的嘉绒藏区一个古老部族,末代土司们的纠葛兴衰,展示嘉绒部族的历史生活变迁,演示土司时期特别是民国以来藏族的特定历史生活和土司制度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瓦解衰亡的历史。已被翻译成英、法、西班牙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霍达(1945—),回族,北京人。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红尘》、《魂归何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未穿的红嫁衣》、《补天裂》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国殇》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奖。《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迄今最具影响力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穆斯林家庭60年间的兴衰以及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和悲欢离合,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小说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生活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张承志(1948—),回族,北京人。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多部。其中,《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骏马》、《北方的河》获1982年、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心灵史》是张承志迄今最重要最具震撼力的长篇佳作,描写哲合忍耶派自清乾隆年间至现代200余年的苦难血泪史。小说以哲合忍耶秘密抄本体例分为七门(章),每门描写一个哲合忍耶信徒领袖的故事,重点刻画第一、第五、第七代领袖马明心、马化龙、马元章的感人形象,穿插大量史料、民间秘藏和典籍文献,涉及众多真实的宗教事件和宗教人物,情节惊心动魄,气势恢弘。小说采用现实叙述(现实访谈)与历史叙事交叉的叙述方式,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生紧密勾连,将文学、宗教、历史融为一体,文体抒情性突出,具有浓郁的史诗风格。


资料来源:《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