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旅游
旅游

最美青海古村落 木合沙:这里有个小布达拉宫

发布时间:2017-09-04

   想要去拉萨布达拉宫的游客,不妨先到同仁县曲库乎乡木合沙村去看看,那里有一个“小布达拉宫”,绝对会让你不虚此行。

  看来很有必要给木合沙村写一段导游词,这么美丽的地方竟然很少被外人所知,不得不说是游客的遗憾。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前来木合沙观光旅游。木合沙位于同仁县城南部,距县城20公里,西临泽库县的尕让村,东接多哇村,南连扎毛乡,北临古德村。对了,说这些也没用,这些村子我们都没去过。木合沙是一个藏族村,由木合沙、旺加、贾加三个自然村组成,这里山大沟深,环境优美,出门见绿,地里还有小麦、油菜、洋芋,还有美丽的卓玛,适合游客长期居住。村庄统一的藏式建筑,为土木结构。

  好啦,大家跟我走,一定不要掉队,不然会被卓玛领回家去。咱们先来一场登山运动,第一个登上那个山头的游客,将奖励三个木合沙村的烤洋芋,余下的游客只能吃一个。

  从高处看木合沙是不是更美?没错,这里的建筑结构土墙动辄绵延很远,甚至看不到头,整个村落怎么像一个大院呢?原来,这是一种家庭防御体系,有点类似于福建的土楼风格。看似各家相对独立成个体,但修建的围墙,又让整个村子连接成片,构成一个大的对外御敌整体。

  大家顺着我的手指看,那是什么?对!是一条河,答对的这位游客,今天中午你可以多吃一个烤洋芋。那条湍流不息的小河就从村庄边上流过,可惜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

  好啦,今天的登山运动就此结束,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消消食,因为你们来青海后青稞酒喝多了,登山还有醒酒的作用。给大家开个玩笑,接下来,我们就要向青海最大的苯教寺院旺加寺前进。那位聪明的游客悄悄告诉我,村子北面山包上的那个建筑群和村民们住的庄廓院不一样,肯定就是旺加寺啦。这位游客又答对了!午饭也奖励一个烤洋芋。

  旺加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曲库乎乡境内,迄今有700多年历史。旺加寺建筑风格与布达拉宫相似,因此也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站在这里,大家有没有到了拉萨的感觉?

  关于旺加寺,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在很久以前,苯教的三位瑜伽师吉东考落、琼沃琼尕仓、俄毛叶西措杰,他们的名字好难记,没关系,你知道他们三个是苯教的瑜伽师就行了。你说什么?你也是瑜伽师,是瑜伽教练?哈哈,你的瑜伽和宗教里的瑜伽是两回事。刚才说到哪儿了?对,三位瑜伽师从西藏乘坐龙、鹏、狮子来到热贡多哇地区,很奇怪是不是?那个时候没有汽车,不骑狮子怎么办?别打岔,咱们接着往下讲。他们发现当地有棵附有妖魔鬼怪的龙树,这棵树严重影响着当地众生的生存。所以当地喇嘛仁青桑布旦对三位苯教瑜伽师说:“请你们消灭这棵龙树。”三位大师说:“有缘灭,无缘不灭。”就在他们愉快地聊天时,当地一位叫加毛先的妇女送来一桶奶子,说:“这奶子给你们熬奶茶喝。”三位瑜伽师就高兴地说,缘来了,这个缘就是朵马。朵马又是什么东西,就是由糌粑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物。三位瑜伽师就用那桶奶子和着炒面捏成了糌粑做成了朵马,然后用朵马切断了龙树。三位瑜伽师用这棵龙树做了一千九百个金刚橛,这一千九百个金刚橛就是以后笨教徒发展到一千九百个的征兆。从此,热贡地区就传开了苯教。

  苯教又是什么教?让我来告诉你吧。苯教是流行于青藏高原的一种原始宗教,也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缘关系,苯教在其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吸收了西亚、南亚等地的宗教因素,同样也融入了藏传佛教的较多成分,因而成为有异于一般原始宗教的古老宗教。所以,有人说苯教就是藏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大家也看到了,木合沙村属于半脑山地区,村庄位于半山腰上,周边有茂密森林及田地,“小布达拉宫”旺加寺所处的地方当然也是风水宝地啦。旺加寺藏语称“曼热雪珠敏林”,意为“曼热的讲修成熟解脱洲”。旺加寺历史鼎盛时期曾有800多名僧侣,该寺原系贵德县却毛寺的属寺,由却毛寺的寺主却毛仓任寺主。后来随着寺院的发展形成了苯寺的转世活佛系统,自此该活佛系统一般俗称为“旺加活佛”。现世的旺加次成木仓为第四世旺加活佛,就是木合沙村人,生于1935年,1941年坐床。

  今天青海“小布达拉宫”一日游到此结束,午饭就是木合沙正宗烤洋芋,哈哈,当然还有奶茶、糌粑、羊肉手抓啦。下午自由活动吗?不,下午咱们还要赶往曲库乎乡索乃亥村,它和木合沙村一样,也是中国传统村落,距离这里不远,也就是翻几座大山的路程。朋友们别被吓着,索乃亥村在一个半山腰上,前面就是隆务河谷地带,周边也有茂密森林及田地,海拔只有2900米,景色真得很美,不去看看肯定是一个遗憾。当然了,索乃亥村是曲库乎乡气候最严酷、最贫困的村,以前最好的建筑是村小学新建的一间60多平方米的学前班教室,现在随着旧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房子越来越漂亮了。还等什么,赶快去那里看看吧!怕高原反应?没问题,我带了红景天,免费提供给你们。


 来源:中国西藏网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