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影视
影视

万里茶道上的旅蒙商传奇——大盛魁

发布时间:2017-09-04

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武家堡(紧邻祁县晓义)的王相卿和祁县祁城村史家巷的史大学(其后代宁书财主、二普财主,每年四月十五赶会大请客,捐过国子监,悬大夫第匾)、祁县城内义井巷张杰(其后代有暨馨财主、常寿财主,皆悬大夫第匾)。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

  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们随军至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前营)和科布多(后营),以三人为主体,结合杀虎口的几个人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后发展为大盛魁。总号初设于前营、后营,归化是其重要的分庄,库伦分庄设于光绪后期。康熙末年(一说1724年,即雍正二年,呼市舍力图召(延寿寺)佛殿前阴山古刹横匾为“雍正二年甲辰大盛魁敬献”)改名为大盛魁,此即大盛魁商号的创始经过。

  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乌里雅苏台,后迁驻归化城(呼和浩特),其经营的基本地区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科两地柜上的店员,在柜上住过三年,学会蒙语以后,就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帐篷售货。基本上是一个店员,再雇一个蒙民,两个人骑两只骆驼,另用两只骆驼驮货。同治时,大盛魁看到茶、烟销路好,为了适应蒙民的口味和运输上的便利,与茶商、烟商一起制出名牌“三九砖茶”和“祥生烟”。而且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定型,颇受蒙民欢迎。

  后来经过多年的诚信经营,一度在交通要道上形成了一座“买卖城”,此地商贾云集,好不热闹。此时,大盛魁的商品已远销俄蒙,财富迅速积累,盛极一时。使得归绥(今呼和浩特)成为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商业中心。

  随着电视剧《大盛魁》的播出,呼和浩特当地与大盛魁有关的文化旅游开始兴起,在玉泉区有规模庞大的大盛魁文创园,园内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庙会、游九曲等传统节庆活动;段家窑附近兴建的“大盛魁影视基地”,在电视剧拍摄期间,多个外景就取自这里,置身其中,影视剧中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第一部“创业”可称中国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大盛魁三位创始人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与蒙、汉、回、满等民族靠着一峰峰骆驼,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开辟了横跨欧亚的国际商道——茶叶之路和实现百年传承中的矛盾与斗争。

  第二部“兴业”根据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改编。19世纪中后期,在近代中国承受历史大变局、中西“商战”兴起的背景之下,以王廷相、古海灯大盛魁新一代管理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励精图治,前赴后继,最终不负前人,创造新的辉煌。

  第三部“歇业”的内容最具悲壮色彩。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国内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盛魁的命运也由此走到了终点。

  三部戏通过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不同民族的相互交融和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弘扬了中国商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以义为利,以德为邻的精神之魂。

  大盛魁辉煌300年的商业传奇主要是依靠驼人及数万峰骆驼组成的庞大集成式物流来完成的。远隔千里的蒙古,俄罗斯不仅路途遥远且曲折难行,驼队必须由训练有素的驼人率领,这就是颇具传奇色彩的“驼头”。每次商队安全达到终点时,分号掌柜或总号大掌柜总会备好窖藏八年以上的好年份酒奖励给驼头,以示敬重。这种贮藏八年以上的大盛魁酒就被称作“驼头酒”并流传至今。

  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的一种风尚。而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内蒙古处于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俄蒙进入我国的起点。万里茶道文化旅游、游牧文化旅游、林俗文化旅游、三少民族文化旅游,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古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在这里蓬勃发展,并均有深厚的人文地理遗迹作为支撑。“大盛魁”所传递出的文化价值不禁让我们憧憬到,如果将内蒙古浩浩荡荡的历史文化做一个梳理,将有多少优秀的文化旅游产品问世。


来源:正北方网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