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民族文化 > 服饰
服饰

彝族俐侎人服饰 穿在身上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8-27

田震

  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大山深处的团山村居住着一个神秘的族群——彝族俐侎人,在整个团山村,这个族群只有1794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由于长期居住高山深处,受地理、历史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外界联系甚少。造就了俐侎人独特的文化,居住团山村的俐侎人至今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俐侎人由来

  俐侎人属彝族的一支,生活在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永德县乌木龙乡和营盘镇一带,共有5400多人,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多彩多姿的山林景观,培养了彝族俐侎人特有的古朴、自然、豪放的性格及各种风情民俗。

  “相传在明末清初俐侎人经不住奴隶主的残酷压迫,从思茅、景谷逃来,他们乘坐竹排过澜沧江,到云县茂兰落脚,但奴隶主常常渡过江来寻找。他们怕再次被抓回去,只好再走,又经云县、过雪山南坝垭口街到乌木龙的阿池洼等地。逃出来的俐侎人仍不放心,怕奴隶主找到阿池洼,于是他们对自己的服装进行改革,将原来的横纹改成竖纹,还在衣袖上绕上些花边。这样,俐侎的服装便问世了。”郭大寨乡文化站业务员张朕音介绍说。

  俐侎人服饰简介

  俐侎人崇尚黑色,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加之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俐侎服饰独具一格,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黑色成为俐侎人服饰的主色调。

  “俐侎人以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为衣服的主要材料,染料主要原料是草根英雄——南板蓝根,它有防病、防虫等作用,从线变成俐侎服装需要很多复杂的过程,制作工艺要求十分严格,花费的材料和劳力不少。”张朕音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俐侎男子的服饰以黑色领褂、宽松上衣、宽松长裤、黑色包头为特色,领褂的基本特点是无袖、圆领、开襟,一般用自制的黑色土布,服饰的纷繁主要体现于妇女服饰。 

  “由于长期居住高山深处,俐侎服饰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御寒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有防虫、防病之类的实用目的。”张朕音介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俐侎人的服饰演变成了俐侎人对自己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一种审美追求。

  俐侎人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原料、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别看只是一件衣服,其制作其实费时、费力,制作一套完整的俐侎女子盛装至少要花个三五年的时间。

  服饰制作

  走进团山村俐侎人家,几乎每家都有木制的纺线机、织布机,而染织手艺既是俐侎妇女世代相传的技艺又是衡量女子聪明才智及其治家本领的重要尺度。

  制作一件衣服需分四步走,第一步是去集市买来专用的白色线用水、玉米沙煮上5个小时,取出并把线上的玉米沙抖掉晾干;第二步用木制纺线机纺线,最后用木制织布机织布,织一次大概可做四件衣服;第三步就是染布。染布是一件很繁杂漫长的事,大多在夏天进行,将自家梯田种的南板蓝根取回,用水泡制六七天,再取出泡制南板蓝根的水,加上石灰和核桃重复搅拌,将板蓝根水制成浆。最后用鱼腥草制成的水泡板蓝根浆,十多天以后,将白布放入,每天取出布,卷成圆柱形敲打后晒干,晒干后再泡入,重复五个月后就成了黑色土布;第四步是制作衣服上的绣块。这也是制作衣服工序最繁杂的阶段,比如: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的排列,就必须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埂回堤转。

  据介绍,俐侎人戴的盖头,有纯黑土布、在黑色土布缝制上丝线、黑白格子土布、配有很多银饰和丝线的盛装盖头,反映的纯粹是年龄级差:少女黑白格子土布盖头,结婚和节日配有很多银饰和丝线的盛装盖头,而老年人戴的是纯黑土布、在黑色土布缝制上丝线盖头。随着时代的迁移,现在有的俐侎服饰用的银币纽扣或饰物,都有显示富裕和尊严的用意在内。

  如今,生活在绿色山寨中的彝族俐侎人,他们居住的村村寨寨都有年轻人向长辈学习古老的纺织技艺,手工制作传统服饰,成为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来源:民族时报


© 2022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  京ICP备16044437号-1

qrcode_for_gh_6f0999eb62c5_344.jpg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我要留言 TOP